分支机构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测绘专业中的一个分支。”在北京恒华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华伟业”)一间摆着数架无人机的职工创新工作室内,记者见到了黄小兵。不久前,他凭借优异表现,在第三届北京大工匠选树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技术领域的“北京大工匠”。
环境变迁
初心从未改变
如今,黄小兵已是恒华伟业勘测事业中心工程测量室主任工程师,一直从事着与电力相关的工程测量工作。他回忆说,工作之初,在进行工程测量时,航测技术还没有推广开,他们主要采用非航测的方式实地测量。由于输电线路一般都在远离居民聚集区域,沿着人迹罕至的高山密林地区布设,这就造成了在开展工程测量时,往往要面临地形条件复杂、勘测设计难度大等困难,“那时候,和大山、冲沟、滑坡等极端地形打交道,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有一次我随队到青海进行现场勘测,在野外摸黑赶路时遇到了一头熊。队员们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匆忙生起一堆火,让熊不敢靠近,之后围坐在火堆旁一夜没敢合眼。”但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并没有让他改变自己的初心。
认识黄小兵的人,都会用“踏实”来形容他。9年来,无人机航测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黄小兵的工种也从“冷门”变成了“热门”。不过,不论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依旧坚持埋头实干。
甘当“绿叶”
提供技术保障
随着无人机航测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输变电工程设计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大,将无人机航测技术应用于输电线路全生命周期日益迫切。2018年,国家电网基建部下发《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初设评审大纲》明确提出,新建35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需要全面应用三维设计。三维设计明确要求进行正向设计,采用三维数据成果完成可研、初设、施工图、竣工图阶段全部工作。
也是在这一年,黄小兵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挑起了恒华伟业航空遥感技术的大梁。他不仅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技术方法,同时还逐步优化了部门航测业务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流程,推动部门快速发展。他利用概率融合光谱-空间特征地物分类模型,对高分影像地物进行提取的方法,提高了高分影像地物提取的精度。同时,他还提出了无人机航测技术在风电场测图中的应用,在提高地形图的质量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他还参与了多源数据的点云融合算法在智慧城市三维建模中的应用,在航测三维建模项目中提高了单体化建筑的整体精度和可视化效果。
2019年,恒华伟业承接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廊道河道地形测量及三维数字模型构建项目,该项目是国家“十三五”水专项“永定河(北京段)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小兵再次勇挑重担,担任了这一项目的项目经理兼技术负责人。他带领航测团队攻坚克难,历时一年时间,完成了莲池湖公园精细化三维建模和永定河北京段整体可视化平台的搭建,成果得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高度认可,为解决永定河人工景观水体的生态功能提升以及沙质断流河道生态廊道重建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实现永定河“流动的河、绿色的河、清洁的河”提供了技术保障。
“测量工作是为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可能谈不上有多大成绩,但是每个工程的背后一定少不了我们。”说起自己的工作,黄小兵语气中充满自豪。
不是光环是责任
科技发展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但是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却倍感压力。因为,只有一直保持学习,才可能跟上技术更新的脚步。在采访中,黄小兵也特别提到了保持学习激情的重要性。
2016年,黄小兵加入了恒华伟业的无人机应用创新工作室,主要负责勘测业务的技术创新工作。 2020年,该创新工作室被西城区总工会认定为区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如今,黄小兵已经成为该创新工作室的领军人物,由他牵头的科技创新项目《基于无人机的配电网勘测设计造价三维展示一体化应用》,完成了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现场测试、二次论证、成果应用推广一整套流程,极大地推动了恒华伟业主配网设计、勘测技术的革新。
2022年,北京测绘学会组织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捷翔天地杯”无人机测绘操控员竞赛,恒华伟业推选黄小兵参加。经过精心准备,他分别通过基础理论考试、实操考核等多轮紧张激烈的角逐,最终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在比赛中夺得桂冠。
此次荣获“北京大工匠”称号,对黄小兵来说,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他坦言:“大工匠”的身份不是光环,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会积极发扬工匠精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挺膺担当测绘技术创新领跑者,为首都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近日,由恒华职业技术学院(FOREVER TVET INSTITUTE)与德国教育组织BIWE实施开展的首期240人重型工程机械培训项目(简称”BIWE”项目)圆满结束。本次培训项目历时十个月,学员们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21家第三方企业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实习合作公司多达50家,遍布卢旺达4个省14个地区。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第三届中非经贸博览会正在召开。十年来,在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将加快推进中非“九项工程”落实工作,开创中非合作新局面。作为“九项工程”之一的能力建设工项下,“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持续推进,国内7省市14所职业院校与非洲11国13所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结成合作伙伴关系。
恒华科技响应国家政策,在卢旺达地区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服务。公司创办的恒华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国内优秀教学方式以及卢旺达本地情况,实行从理论、模拟、实际操作到实践的特色办学模式,为促进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增加当地青年就业,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卢旺达政府的高度赞扬和大力支持,曾被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评选为“工程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践案例。
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经商参处经济商务参赞王嘉欣、BIWE总经理马勊以及基加利市噶萨博区政府领导等对本次培训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王参赞指出本次中德卢三方合作,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向当地人传授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拓展就业机会,真正实现授人以渔,为中德卢三国共同加强人力资源培训方面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卢旺达政府相关领导表示,非常感谢来自中国的恒华职业技术学院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的操作设备和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专业技能学习,卢旺达青年满足了建设企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为卢旺达的基础设施建设储备了技术人才。
未来,学院将会根据市场需求增加更多专业,通过数字技术与职业技能培训融合,为更多当地人创造就业和再就业机会,为促进中非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作出积极努力。
近日,2023中关村论坛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开幕式暨全球技术交易生态伙伴大会顺利开幕,会上发布“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等,集中展示全球科技创新前沿成果和创新活力。恒华科技全资子公司恒华数元“基于楼宇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碳管理平台”成功入选“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并被选中作为人工智能专场新技术新产品首发路演代表之一。
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作为中关村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0年首次设立,旨在促进全球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易,打造集高端前沿科技成果发布推介、供需对接、交流洽谈和宣传展示等为一体的国际技术交易综合服务"第四方平台"。
平台管理主要涉及清洁能源发展、能耗数据监测、节能降耗策略、人工智能应用赋能等多个维度,通过综合分析与智能管理,助力园区、工业、大型公共建筑等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未来,恒华数元将继续融合大物云移智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BIM模型为载体,依托GIS地图、三维模型、全景可视化,研发数智化系列产品,构建基于“云-边-端”的资产智慧化运营模式,为智慧能源、智慧交通行业数字化赋能。